堤坝检测、红色寻访、田野调查……盛夏的赣鄱大地,一群来自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年轻人“且忙且充实”。他们深入萍乡、南昌、赣州等江西多地乡镇、社区,针对人居环境改善、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区域规划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
“虽然我在江西学习生活多年,但这还是我第一次与这片热土如此‘亲密接触’,我对江西的感情更深了,也更明白了肩上的重担!”在经历“重走秋收起义之路”的暑期红色研学后,从小在沿海城市长大的大三学生王飞感触颇深。
在红色之旅中追寻革命足迹
盛夏的江西省萍乡市赤山镇英烈园,在烈日下透出庄严和凛然。初次来到这里的王飞,望向这片不大的陵园,心中感慨万千。
这里只有5座墓碑。墓碑上生卒年代各有不同,里面长眠的有抗战时,驾机迎战数倍于己的日本空军而血洒蓝天的飞行员;有长征诱敌围歼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中弹牺牲的老红军;也有科普支教16载的“中国好人”。还有2座无字碑,甚至无从知晓他们“家在何方,为何牺牲,曾有怎样的故事”。
松柏之间,这5座墓碑无声讲述着他们的人生经历。
这里既有战争年代的英雄,也有和平年代的榜样。站在墓前,王飞五味杂陈,深受震撼,“碑上寥寥几字,写尽了他们热血至诚的一生。不同的人生,但有同样的爱国心。时光的车轮未曾停转,我仿佛听见冲锋号在耳边回荡……”。
这里地处湘赣边界,是秋收起义发起地之一,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曾写下光辉的一页。王飞决定利用暑期研学的机会,重走秋收起义之路,用镜头感受赣鄱大地的山乡巨变,“扛起镜头的一刹那,我就坚定决心从聆听者变成讲述者,用自己的相机讲好动人的江西故事、中国故事,将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在更大范围传播。”
在基层体验中寻找前进方向
出生于被称为“将军县”的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的大三学生钟昌霖,打从记事起,有几组数据深深烙印在脑海里:苏区时期仅23万人口的兴国县,有9万余名热血男儿参军参战,其中为国捐躯的烈士有5万余名,共有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血染征袍、从这走出。
“‘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我从小就对这些红色故事熟读于心,红色基因早已深深根植于我的血脉之中”。借着假期,他决定要好好记录下英烈们的故事,深刻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为促进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如何让兴国红色文化的靓丽名片越擦越亮,焕发新时代光彩,是我一直想研究的课题。”说干就干!为了解近年来兴国红色旅游发展情况,钟昌霖冒着烈日来到兴国散葬烈士墓群、长冈乡调查纪念馆、中央苏区烈士陵园、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等红色旧址和景点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兴国红色旅游资源存续现状和红色旅游产品设计情况。他还对游客、景点工作人员、当地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了近5万字的调研素材和数十小时的录音材料。
“田野调研、深度访谈、优化方案、每日记录……”回想起调研经历的钟昌霖说,“虽然晒黑了一圈,但搜集了丰富的一手材料,还确立了科创课题研究方向,收获很大。”
经过半个多月的走访,他完成了近2万字的《江西兴国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写完让我感觉心里火热热的、肩上沉甸甸的”,在报告里,他写道,“兴国的‘红色宝藏’和‘绿色宝库’正在变成乡亲们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理想已成为现实,现在我们农村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在躬身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
雨季已至,土建学院师生把课堂搬到萍乡市上栗县幕冲村萍水河畔。针对百姓关心的堤坝安全问题,师生立即开展危房鉴定和水库土性监测及取样。
适逢大雨初霁,河道四周坡面的流水沿着地势汇入河流,“河道虽小,却对当地防洪排涝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场,指导老师郝术仁正带着同学们观测堤坝形态和尺寸,测定水库堤防土体性能。“引导学生们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还不够,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思考‘能做什么’。”
带着课本中学会的知识,同学们不停验算,跟着老师一同检查河堤嵌固深度和河堤外侧地势较低的地方有无管涌现象,并挖取河堤填土土壤样带回学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验证河堤的安全性。
“老师们带头走进田间地头让我敬佩不已,希望我在学业有成之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将专业知识用于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看到自己平日所学能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更加坚定了自己勤奋学习的方向。”学生们纷纷表示,能发挥专业优势,学以致用,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这个暑假非常有意义。(图/袁沁 李旋 文/朱天星)
编辑:朱天星 审核:李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