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
让青春在“疫”线闪光——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师生在行动 |
发布人:朱天星 发布时间:2022-04-26 浏览次数:10 |
“有我在!”连续40天坚守岗位、24小时响应师生所需、服务学生1000余人……自疫情发生以来,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部署,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心全意守护师生健康生命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使命和责任筑牢守护校园的“防火墙”。 (召开五级联保工作线上线下推进会) 严密组织确保政策落实。学院疫情防控工作小组连续召开20余次疫情防控专题会议,传达部署学校疫情防控会议精神,精准摸排学生信息,引导师生落实好防护措施,全员有序参加核酸检测,严格遵守学校防疫规定,积极调试心理状态,认真做好线上教学,贯彻落实五级联保工作制度,引导校外教师奉献属地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网络媒体广泛开展防疫知识、抗疫期校纪校规、心理健康知识、先进典型的宣传,引导师生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学校抗疫政策传达到位、学院抗疫工作组织到位。 校内师生连心共克时艰。学院辅导员连夜入驻学校,进入“战时”状态,24小时保持“在线”。认真落实学院疫情防控思想政治工作部署,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志愿者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做学生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共克时艰。学团办主任胡敏连续驻校值守40天没有回家了,院领导多次安排他回家休息,他总是说说:“我还能挺得住,再坚持段时间,万一其他同事适应不了工作环境,和学生衔接也需要时间,只要身体不跨,我一定坚持到胜利!”学院青年学子志愿服务团队无私奉献,活跃在核酸检测、物资搬运、校园巡逻第一线。他们以学生健康零感染为出发点,不间断摸排师生健康状况,统计各类信息数据;他们以学生的“急难愁盼”为落脚点,解决学生复试场地、体检安排、就医需要、心理需求等问题;他们以师生同心合作为支撑点,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校外员工积极志愿服务。东华理工大学作为中国核工业第一所大学,浸润着“核心意识、家国情怀;军人特质、担当奉献;工匠神韵、勇于创新”的核军工精神。此轮疫情发生后,学院教职员工积极投身属地抗疫志愿服务。“需要工作人员吗,我来,前年就做过,有经验!” 在发现病例的南天社区疫情防控微信工作群中,我院薛凯喜率先站了出来,成为该小区第一位志愿者,他忙着解决社区环境消杀和核酸检测问题、通知居民下楼做核酸、帮助居民采购生活用品等,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晚上12点才回家,收到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杨凤等其它多名同志也主动加入社区疫情防控的工作,成为防疫员、宣传员、战斗员,用实际行动为属地抗疫贡献力量。 同心抗疫林初步设计图 发挥专业特长为抗疫添彩。南昌本轮疫情感染者超过了2020年,且奥密克戎传染力强、隐蔽性强,感染者距离学校仅一条马路之隔,学校防控压力非常大。我校师生同心,共克时艰,众志成城,必将战之胜之,这种精神既是我国抗疫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核军工精神在抗疫战线的延伸,是我校精神图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发挥专业特长,设计建造抗疫纪念坛,把共克时艰抗疫这件事、把师生同心这种精神记录下来,传给一代代东华理工师生”我院党委副书记李明东对纪念坛志愿工作的同学们继续指导着:“这两颗心的心尖要再尖锐一点,像剪刀一样刺向新冠病毒,切断新冠病毒传播;众志成城是精神主旨,字号要在大一点,落款小一点……” 同心抗疫、众志成城。病毒传播速度快,但爱与希望、温暖与信心,比病毒传播得更快。正是我们彼此守护、守望相助,才有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屏障。怀揣希望,共克时艰,这个春天,我们一起见证!
|
版权所有:东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开区广兰大道418号东华理工大学地学楼 电话:0791-83879022 邮编:330013 |